《小学教学设计》2014.09凭借标点,进行段的训练
凭借标点,进行段的训练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段教学例谈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李虎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是由句子或句群组成。从形式上看,段是文章换行的标志;从内容上说,它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从作用上讲,是为了更加明确地体现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层次。对处于中段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抓好段落的训练十分重要。一是有助于低年级学生从无拘无束写话向有章有法习作过渡,二是为高年级的布局谋篇奠定基础。
段的训练抓什么呢?应该抓段落的结构。常见段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承接式(按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依次组句),并列式(句与句之间无主次之分),因果式(句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转折式(句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等。作为句读之间停顿的重要标识——标点符号,往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段的结构。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段介绍了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并在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该段整体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承接式构段,而在介绍亿万年的演化过程时,又运用了总分式、因果式和并列式。在备课时,我发现,该段中的句号,分号和冒号清晰地标志了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于是,我把凭借标点进行段的训练作为本课的重点来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凭借句号,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这段话是小学课文中最长的段落之一。一共用了八句话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第一句,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恐龙出现;第二句,数千万年后繁衍成庞大家族;第三句,其中的猎食性恐龙的形体特征越来越像鸟;第四句,部分恐龙转移到树上生活;第五句,慢慢学会了滑翔和飞行;第六句,有的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第七句,在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第八句,最终飞向蓝天。从第一句至第八句,整体按承接式构段,其中六、七句是因果关系,又与四、五句构成并列关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对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是难点,但对于语用训练至关重要。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引导学生凭借句号理解内容,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恐龙起飞的演化过程
时间过程 |
演化过程 |
句子之间的关系 |
||
句号 |
关 系 |
|||
1.两亿三千万年前 |
地球上(出现)恐龙 |
① |
承 接 |
承
接 |
2.数千万年 |
繁衍出(形态各异、性格不同)的庞大家族 |
② |
||
3.数千万年 |
(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小),样子越来越像鸟 |
③ |
||
4.数千万年 |
(躲避敌害,转移树上),慢慢学会滑翔和飞行 |
④ ⑤ |
承 接 |
并列 |
5.数千万年 |
(在地面上奔跑),逐渐学会飞翔 |
⑥ ⑦ |
因果 |
|
6.两亿三千万年后 |
(飞向蓝天),最终成为天之骄子——鸟类 |
⑧ |
|
|
【教学过程】原本在地上爬行的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呢?两亿三千万年的漫长岁月,再加上几代科学家历经数载的艰苦研究,作者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恐龙的演化过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四段,填写完表格你就清楚了。
一读,感性认识。查查有几个句号,把序号写在“句号”一列的六个格子里。
二读,深入理解。画出每句话说明恐龙演化过程的关键词或短语。
三写,总结概括。把“演化过程”的括号补充完整。
四读,理清关系。根据老师提示(承接、并列、因果),在“关系”一列里包含两句以上的格子里选择填上一种关系。
五说,内化语用。看着表格,复述这段话。
【设计意图】四年级上学期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查查几个句号,就是从形象入手,使学生感到很简单,全体参与人人会查。之后,再利用表格,引导学生逐步从理解、概括,进而理清抽象的句子关系。最后通过复述,使学生对恐龙演化过程的内容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内化。
二、凭借冒号,理解总分式组句
【教材分析】这段话出现了三个冒号,分别在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八句里。
这三句话都是小学阶段的长句。冒号的运用使得句子意思更加清晰准确。其中冒号的用法也各不相同。第二句是总分式,第三句是概括具体式,第八句则是解释说明式。
【教学过程】刚才咱们通过句号,理清了恐龙演化的过程,看来小小标点还真有大用途。下面我们再复习一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谁还能说出冒号有哪几种用法?
在指名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随机投影出冒号用法:
A放在总括的话后面,后边的是对前边的分项说明;
B放在提示语后边,引出具体内容;
C放在总括的话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之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四段文字,看看有几个冒号,并根据提示判断出每个冒号是属于哪个用法?并在文中冒号上边标上序号(A、B、C)。
经过自主选择和小组讨论之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判断出:第一、二个冒号用法是A;第三个冒号用法是B。
【设计意图】通过选择和判断,是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简洁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冒号的常用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掌握总分式组句的关系。
三、凭借分号和逗号,明晰并列的关系和层次
【教材分析】本段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用冒号进行了总分式组句,而每句话中分别有两个和三个分号。两句话的每个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备课时我发现第二句话中的第二个分句(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的“重达数十吨”之后,从形式上看应该是分号,但联系上下文分析内容则应该是逗号。我认为,这是训练分号和逗号用法很好的点。
【教学过程】请孩子们把书合上,我发了一张练习纸,请同学们在空白处填上分号或逗号。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 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 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 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 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 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 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 能像鸟翼一样拍打 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 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结果,有2/3的学生能够填对,错误真的集中出现在“重达数十吨”的后边加了分号。我把典型的练习卷投影给大家,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我认为应该加分号。因为前边是讲大的恐龙,后边是讲小的恐龙。
生2:不对。我认为应该加逗号。因为第一个分句讲的是行走方式,而这四个连续的小分句都是讲体型的大小,后边的分句是讲他们的性情的。
(双方见解似乎都有道理,争论也渐趋激烈。)
师:那么究竟是谁的意见更合理呢?请大家打开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让同学们既加分号又加逗号,是因为老师已经预知部分
孩子会根据句子形式,在“重达数十吨”后加上分号,这样必定产生不同意见。有了不同意见就会引发争论,那么对分句之间并列关系的认识就会在争论中加深。同时,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分号、逗号的用法。可谓一箭三雕。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55-266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