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表达方法”——掀起你的盖头来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李 虎
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①他还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的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②我认为崔峦先生的讲话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作为基层的教研人员,我也发现当下很多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读读课文,答答问题,做做练习。至于一些常用的基本表达方法,多数老师根本没有涉及,少数老师也只是点到为止。当问及原因时,有的说,新《课标》没有要求;有的认为,小学生不必讲表达方法;还有的说,不知道该讲哪些表达方法,怎么讲?下面结合学习和调查,就阅读教学中表达方法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思考。
“表达方法”:合法地位的“缺失”?
“新《课标》没有要求”说是不准确的。在教学目标中的低中年段,确实没有明确提出关于表达方法的要求,但是提出了“认识”并“体会”常用的标点符号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基本单位——句子的训练。加上中年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要求,这就是对语言条理性的训练。到了高年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③只不过新《课标》对于工具性方面的要求没有像人文性要求那样的明确具体。崔峦先生也讲到,“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看来,新《课标》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不够明确。
“小学生不必讲表达方法”说是站不住脚的。持这种观点的老师常常会拿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这段话来做证据:“在阅读教学中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教学。”④在培训的时候,也有很多培训专家指出:不要教给孩子语法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术语,这只能靠“悟”。究竟怎么“悟”?有些老师绕来绕去,弄得学生云里雾里,还不如就告诉学生这就是比喻句,这就是拟人句,来得简捷,学得有成就感。其实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也没有说不允许进行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方面的讲授。在“不必”的前边还有这样的话:“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⑤至于“不必”的要求,据分析,是针对课改前,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文知识,尤其是表达方法的理解和传授提出来的。由于过分追求工具性的理解和传授,忽略了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得本来生动的语文内容变得枝节而枯燥,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率。于是新《课标》重新界定语文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⑥新《课标》强调“人文性”,是要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关注儿童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使枯燥的、低效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强调“人文性”,并不能抛弃“工具性”,否则使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浅偿辄止。这样,不仅舍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不符合新《课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不知讲什么,和怎么讲?”是比较普遍的客观事实。一者,《课标》没有明确提出各个年段应该学习哪些表达方法?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学到什么程度?二者,教材的编排一般是以人文性特点组元的,工具性的训练没有系统性要求,甚至基本没有提及。无法可依,使经验不足的老师在表达方法训练上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三者,受“不必”和“悟”的思想影响,使得这些老师有理由避开了语文工具性训练这一难点。
看来,《课标》没有明确要求,教材没有明确体现,加之一些老师的片面理解,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表达方法”合法地位的“缺失”。
“表达方法”——本末倒置的无奈。
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崔峦先生讲,“立足工具,弘扬人文。”⑦我们还可以有如下的解读: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工具性寓于人文性之中;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目标,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也可以是工具性为人文性服务等。无论怎样解读,工具性始终是语文课的根本,否则语文课就会变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者其他什么课了。既然工具性是“根本”,那么“表达方法合法地位”的缺失,必然导致阅读教学的目标散落和教学方法上的本末倒置。
课改到今天,是该要‘质效’的时候了。追求课堂质效,首先要明确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就小学阅读课来说,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呢?
首先,课文内容不用讲。幼儿园的小朋友听一遍《小猫钓鱼》的故事,听完后问:“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呢?”小朋友说:“他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怎么能钓到大鱼呢?”再比如:三年级的同学自己阅读《燕子》一课,读两遍就有很多同学能说出是从“外形”、“活动”和“休息”三个方面来介绍小燕子的。这说明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一听就懂了,一般的文章学生读两遍也能理解。那么为了理解内容而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的“讲”、“读”、“问”、“答”等,就都是做了无用功。
其次,文章情感不用讲。当学生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无不产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憎恨。学生听完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小音乐家杨科》之后,很多同学为这个天才的音乐家流出了痛惜与痛恨的泪水。正所谓,情感是体验到的,不是告诉的;情感是与文章中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共鸣的内心体验,绝不是靠讲解所能完全代替的。如此看来,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或者培养情感,花很大力气去“深入”地分析、咀嚼课文就显得不值得了。
第三,语文能力也不是靠讲而形成的。石景章老师说:“语文能力更不是靠‘讲’而形成的。再说,课文本身不包含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一定是从语文知识转换来的,是靠‘练’才形成的,几乎与讲没有关系。”⑧语文能力应该主要指工具性,既然是工具,就只有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径。开车如此,学电脑也是如此,虽然没有鲜明的人文性,但是光讲不练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内容”、“方法”和“能力”都不该讲,可是老师讲得喋喋不休;“表达方法”该讲,可是老师没有讲明白,甚至不讲,或者蜻蜓点水、隔靴瘙痒。如此无奈是当前阅读教学中本末倒置造成的。
“表达方法”——掀起你的盖头来!
既然课文内容、思想情感和语文能力都不需要讲,那么老师究竟要讲些什么呢?应该讲语言的基本表达方法。要根据年龄特点的不同,讲谴词造句的基本方法,讲连句成段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也要讲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修辞。这些要讲的内容是形象语言的抽象,是语文诸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受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不讲,多数学生是很难悟到的。只有讲练结合、读中抒写,课堂四十分钟才不会白白走一遭。
下面,以自己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片段为例,来说明学生是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概括——具体”及拟人的表达方法的。
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直接进入第三段的学习:
师:同学们,你能发现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吗?
生:主要是围绕着“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来写的。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
生1:树枝不摇了,他都听发呆了。
生2:鸟儿不叫了,他都听入迷了。
生3:小猴子也不闹了,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
师:大家想学习把话写有趣的窍门儿吗?
生:想!
师:第一招儿——先概括,后具体。(之后老师读概括写的句子,学生读具体写的句子。)第二招儿,把动物和植物当成人来写。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这时窗外一点风都没有。于是老师灵机一动)我要考考你们。(之后请同学们看窗外的景象)我说概括的句子——今天风儿休息。请你们具体地说出一种或几种景物,证明风儿休息。
生1:树梢直楞楞地立在那儿。
生2:树叶没精打采,一丝不动。
生3:小草闭上了眼睛。
生4:国旗垂下了头。
生5:窗帘收起了又大又圆的肚子。
……
师:铃声响了。你们再到校园里找找风儿休息的证据,然后以《今天无风》或《今天风儿休息》为题写一段话。你们能行吗?
生:(充满自信地)能行!
多么合理的想象,多么恰当的表达呀!每当读中抒写之时,总有精彩出现,也是作为语文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在总结自身教学实践,学习他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要理直气壮地说:“莫要羞答答。表达方法——掀起你的盖头来!”当然,自己掀起“盖头”,需要“爱情”支撑下的对习惯势力的勇敢抗争。这里所说的“爱情”,是指学生在读书之后有所感悟,在听了老师的启发之后意欲动笔的心理需求,即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现了和谐统一。“情动”之时加以方法指导,“辞发”便水到渠成。
2007.3
参考文献:①②⑦《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崔峦,2006.11
③④⑤⑥《语文课程标准》
⑧《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石景章,2006年5月
李虎: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有100多项成果发表、获奖。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55-266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