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自主识字”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杂志2013第2期
小学一年级“自主识字”研究
李
摘要:快识字、早阅读是儿童语言及智力发展的关键。基于汉字复脑文字的特点和儿童右脑照相记忆功能实施的“小学一年级‘自主识字’研究”,使六岁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快速识字,实现了“我国识字教学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
2009年4月30日,崔峦先生在深圳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参加了深圳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的结题活动,在看课、听报告和现场检测后,崔老师感慨地说:“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辈子,一直在做梦:梦想着理想的,高效的,师生负担不重,效果又很好的语文教育。今天在这里,‘梦想成真了!’”
一、
(一)识字慢、阅读晚是语文低效的关键
少慢差费累,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心结。于是,轻负高效就成了语文
教学的理想追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困住了中国语文的手脚?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3-6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尽早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1】崔峦先生也指出“由于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我国儿童进入阅读比拼音国家儿童晚,从一定程度上说,使我们的母语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常规识字教学一年级一个学期的最大识字量仅为400个。看来识字成了我国儿童早期阅读的瓶颈。
(二)假设的形成基于汉字复脑文字特点和右脑照相记忆功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在低年级“要‘多认少写’”建议“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课标的新要求,旨在帮助儿童早日进入阅读。然而长期以来,汉字难认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右脑开发理论研究成果,使突破识字瓶颈成为可能。七田真教授在《超右脑开发训练》中指出:“右脑具有把所见所闻用图像记忆下来,并用图像把信息原样重现出来的能力。”他说,“这种照相记忆能力常出现在0—12岁的幼儿身上,成人身上很难见到。在这期间,0—6岁会经常表现出来,其出现的概率为100%,6—12岁比较容易表现出来,12岁以后则比较困难。”【2】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五、六岁儿童面对汉字、词语以映像的形式印在脑海中,我们称之谓“映像识字”。资料显示,儿童感知的这一特点,在我国心理学家艾伟、蔡乐生的识字心理实验中早已得到证实,“应试者识别汉字的字形时,作整字看,无分析笔画之趋向。”【3】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汉字复脑文字的特点,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把方块汉字看成一个个图案,引导6岁儿童激活照相记忆能力,像识记纷繁的事物一样,将汉字扫描到大脑中,再通过有趣的重复再认,就可以取代繁琐的字形分析,实现高效识字。
(三)编制识字教材并开始实验
要验证这一假设,编制一套基于汉字复脑文字的特点和儿童右脑照相记忆功能的识字教材是前提。于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我于2003年编创了《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2005年获得国家专利),里边包括《汉语拼音速成游戏卡》和《自主识字游戏卡》。《自主识字游戏卡》共有25张卡片,2528个常用汉字。每张卡片由横纵方向的虚线和实线分割成若干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由若干个常用同音字组成一组配图词语。同时编创了与《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配套且词组对应的同步阅读教材《追赶天边的彩虹》。
2004年9月,在我任教的班级尝试实验。2008年,“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确立为深圳市重点资助课题,2009年结题。2010年又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2012年8月,经教育部推荐,作为课程改革成功经验,被确立为“国培计划”远程教育课程。
(四)关于实验的几个关键词
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来整体了解“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的概况。
“自主识字”:一年级学生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在老师和家长的组织指导下,能自觉主动地快速识字。
“同步读写”:读,指“同步阅读”、“分享阅读”;写,指“联想写话”、“读中抒写”。
“同步阅读”: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分享阅读”:班级建立“分享书吧”,每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好书放在书吧里。阅读课上,同学之间分享名篇佳段,分享读书收获或者推荐喜欢的书。
“联想写话”: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再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运用其中的几个配图词语,通过联想写出通顺合理的小故事。
“读中抒写”:大量识字使常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依托常规教材,选择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更多地写段或篇。
本文重点介绍“自主识字”。
二、
(一)《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的使用
识字游戏之前,由家长按图示指引,对卡片进行折叠和裁剪。方法是,先沿虚线向带有基础音节的一面折叠,用力压出痕迹,再沿实线剪至虚线处,不要剪过。识字游戏是这样的:
第一步,看图猜读。孩子喜欢看图画,那么这一组一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图画就会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看图就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图下边的词语读什么音呢?这一组词语中的核心字只有带调韵母,而没有声母?这便引发孩子的猜测。
第二步,折叠确认。猜测引发好奇,有了识字的好奇心,就指给孩子便捷的途径——在词组下方标出该字所在组号,左边的ABCD是声母,右边的1234是韵母,并以小手路标指示。在路标的指引下,孩子便会动手折叠验证自己的猜测。猜对了无不欢欣鼓舞,猜错了学会了一组新字,也会暗自窃喜。如此,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正面学完了再寻找背面的宝贝。学习背面的词语,不要把卡片翻过来,而是依次折叠寻找,正对着我的就是没有学过的,反对着我的不管他。
(二)星级评价与多方激励
要想使孩子自主识字的兴趣得以保持,评价激励是必不可少的。
《课标》关于识字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建议评价方式:“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中设计了星级评价表,分十个星级和识字大王。自主识字的评价没有统一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星级,评价的原则是“达标有先后,最终实现全体进步。”
首先,自我评价。学完一张卡片后,拿出星级检测表,看看在去掉拼音和图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认识这些字。如果不认识做个记号,再翻看游戏卡。
之后,请他人评价。当确信自己能够升级时,就请同学来检测自己,如果通过检测就在星级测试表上签上同学的名字,之后由老师抽测。在家里,可以请家长来检测,同样过关后签字确认。当自主识字进入60天和150天后,再由学校统一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进行一对一检测。
评价之后要有相应的多方激励:
“奖励图标”,
“班级评价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评价,这样每个孩子升级与否,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集体的荣誉。这是团队激励。
“家庭评价表”,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当家长收到“升级卡”后,就在家庭评价表上贴奖励图标。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这就调动了最具影响力的亲情激励。
学校奖励,达到十星级的同学将获得学校奖励的礼物。
(三)“自主识字”课堂教学
学校设立
1.儿歌导入(设计意图:集中注意力,复习游戏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2.申报星级(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自我导学)学生以不同手势示意本节
课要达到的星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大王),老师了解全班申报星级情况,简单小结鼓励。
3.自主识字(设计意图:以学为本,,在游戏中自主快速识字)自学申报达标的两张自主识字游戏卡,准备过关升级。
4.
为单位根据申报星级,同学之间互相检测。由高星级检测低星级,或者同星级互相检测。
5.
生都饱尝成功的喜悦,激励全体同学快速向高星级努力)老师利用配套课件随机抽测,一般从低星级开始,逐渐向高星级闯关。展示的同学读对一个,其他同学跟读一次。常用词语随机指定造句。
6.发升级卡(设计意图:升级卡既是班级评价表升级的依据,也是家庭评
价表的证明,对6岁孩子来说,升级卡是调动学校、家庭双重激励的桥梁)老师或老师聘请的小“考官”给升级的同学发放升级卡。
7.
同步阅读初期四个大组之间打擂,同步阅读后期四人小组之间打擂。这样能进一步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实验的效果
“从A-1到D-4,翻来覆去,像魔方一般变幻无穷,小妍深深地被这奇妙的东东(《自主识字游戏卡》)所吸引。”这是一位家长写给老师的感言。会玩游戏卡后,孩子们便会主动请老师和同学检测自己,争取早日升级
(二)
实验进行到60天和150天时,由五六年级学生到一年级实验班一对一检测自主识字星级达标情况。两次检测的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天数 |
常规 教学 |
自主识字(百分比指达标人数占班级总人数比例) |
|||
检测时间 |
1500字 |
2000字 |
2500字 |
||
60天(1个班44人) |
400字 |
2009.01.06 |
98% |
90% |
80% |
150天(全年级296人)人) |
650字 |
2009.04.10 |
100% |
98% |
90% |
从表一看出,6岁孩子,在60—150天内,仅从常规教学中匀出1/9的时间(每周一节课),自主识字可达2000—2500个,超常规教学3到5倍。
(三)一年级下学期,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高
在第三轮实验一年级下学期,课题组对一年级三个班学生和二年级的一个班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检测。测试的方式是选择、判断和画线。在题目的设置上,要在能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时,力求体现学生的概括、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测试的结果,见表(2):
表(2)
班 |
样本数 N |
均值 X |
标准差 S |
Z值 |
显著性 |
实验班4 |
45 |
92.78 |
8.5 |
Z=17.95 |
P<0.001 |
对比班 |
45 |
41.07 |
17.36 |
||
实验6 |
45 |
78.76 |
15.99 |
Z=10.71 |
P<0.001 |
对比班 |
45 |
41.07 |
17.36 |
||
实验4班 |
45 |
92.78 |
8.5 |
Z=6.77 |
P<0.001 |
二年级 |
45 |
72.93 |
17.72 |
||
实验6 |
45 |
78.76 |
15.99 |
Z=1.64 |
P﹥0.05 |
二年级 |
45 |
72.93 |
17.72 |
从表(2)看出,此次阅读检测,两个实验班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阅读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都优于一年级对照班,而且效果极其显著。实验4班的成绩已经超过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且差异明显。虽然实验6班的水平与二年级的水平没有出现显著差异,但平均分还是比二年级对照班高5.83分。
(四)专家评价:“我国识字教学的突破”
崔峦先生领衔的专家组的鉴定结论是:“实验探索出一条‘自主快速’识字的路径,创造了自主识字的新方法,实现了识字教材、识字工具、学习方式、评价手段的创新,是我国识字教学的又一次突破!”
四、实验引发的思考
崔峦先生现场检测后这样写道:“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极有可能改变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
(一)“自主识字”带来的改变
1.教材的改变。常规教材着眼于知识体系和更加关注教师的教。自主识字的教材则更加着眼学生的学。作为该项实验的核心载体,《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既是教材又是学具。
2.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识字”的核心理念就是“自主”,正如赵志祥老师评价:“不用老师和家长教,对于6、7岁的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创新。”
3.
4.教学理念的改变。传统识字教学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所以识字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对字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字的音形义的识记。
5.教与学状态的改变。实验班教师,真正成为了《课标》里倡导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老师每天面对的是孩子们追着你过关升级,围着你给你读书。朱远川的妈妈在博客留言:“李老师,您真有魔法,让这些小孩们这么乐于学习!我太感动了!谢谢!”
6.改变了“少慢差费累”的现状
实验证明,一年级六岁孩子能够自主高效识字;在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突破识字瓶颈后,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验告诉我们,汉字不是最难学的文字,而是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文字。“多快好省乐”的“自主识字”为最终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累”的现状带来新的启示。
<</SPAN>
Author:
Abstract:
Key
【1】
【2】
【3】《部件识字法述要》:2002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http://www.pep.com.cn/xiaoyu/book/xy_dsyz/sw4/xysw9/201008/t20100820_684074.htm
搜索
复制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55-26650701